近日,我科成功開展一例腹腔鏡下前腹壁復發(fā)性大切口疝修補術。
患者,女性,71歲,2007年行膽囊切除術,術后切口感染并發(fā)切口疝形成,2009年行切口疝肌肉前補片修補術(onlay)。術后兩月余再次復發(fā),初始脫出腫塊約雞蛋大小,漸增大為嬰兒頭大小,并伴有上腹部不適。
腹壁切口疝,是由于腹壁切口的筋膜和(或)肌層未能完全愈合,在腹內壓力的作用下而形成的疝。其臨床表現(xiàn)多樣、分類復雜,特別是腹壁巨大切口疝,仍是目前外科臨床面臨的棘手問題。
該病病因復雜多樣,主要為病人和與原手術相關的因素。(1)無法改變或不易改變的因素,包括病人的年齡、體重、營養(yǎng)狀況及是否患有基礎疾病等,如高齡、營養(yǎng)不良、糖尿病、肥胖、長期使用類固醇激素、免疫功能低下及長期吸煙史等。(2)使用不當?shù)那锌诳p合關閉技術和縫合材料。(3)術后出現(xiàn)的切口的血腫、感染或皮下脂肪液化、無菌性壞死和繼發(fā)感染等。(4)術后早起的持續(xù)性腹脹和突然間的腹內壓增高,如炎性腸麻痹和劇烈的咳嗽等。
腹壁切口疝可分別依據(jù)腹壁缺損大小、腹壁缺損的部位、是否為疝的復發(fā)來分類,如該患者診斷為前腹壁復發(fā)性大切口疝(腹壁缺損大小10cm*6cm)。腹壁切口疝一經發(fā)生,不能自愈,因此,所有切口疝的病人均需采取積極的治療措施。一般情況下,無明顯手術禁忌時,均須擇期手術治療。
手術方法一般包括單純縫合修補及使用加強材料的加強修補。一般前者使用于小切口疝(腹壁缺損<4cm),推薦使用不吸收線,以長期維持張力和強度;后者是指在修補過程中,先縫合關閉腹壁的缺損,在此基礎上,再用修補材料放置在缺損部位并超過兩側以產生加強和維持腹壁張力的作用,推薦用于中或以上的切口疝病人。使用加強材料的修補術依據(jù)修補材料在加強時所放置的層次,可分為腹壁肌肉前放置(onlay/overlay)、腹壁肌肉后或腹膜前間隙放置(sublay)、腹腔內放置(IPOM/underlay),其修補途徑包括常規(guī)修補手術、腔鏡修補手術及雜交修補手術(即以常規(guī)和腔鏡相結合進行修補)。
該患者采用經腹腔鏡下腹腔內放置補片修補術,目前正在康復中。(文/圖 熊余送 )
術中游離游離疝囊
術中平鋪補片(Bard Composix E/X Mesh)并加強
術后一周手術切口